实验十、数据封装实验
一、实验目的
1.回顾静态路由的配置方法,根据网络拓扑实现两台PC互通。
2.了解CISCO模拟器的simulation mode(模拟模式),观察网络数据包的来龙去脉。
3.掌握以太网帧的构成,了解各个字段的含义;
4.能够识别不同的MAC地址并理解MAC地址的作用;
5.掌握IP数据包的组成和网络层的基本功能;
6.理解ICMP协议与IP协议的封装关系。
二、实验内容
1.安装CISCO模拟器;
2.画出网络拓扑图;
3.进行静态路由的配置;
4.测试网络的通信效果;
5.通过PING命令捕捉ICMP报文,观察ICMP协议与IP协议的封装关系。
三、实验原理
1.以太网帧结构。以太网中传输的数据包通常被称为“帧”,以太网的“帧”结构如下:
各字段的含义:
目的地址:6个字节的目的物理地址标识帧的接收结点;
源地址:6个字节的源物理地址标识帧的发送结点;
帧类型/长度(TYPE/LEN):该字段的值大于或等于0x0600时,表示上层数据使用的协议类型。例如0x0806表示ARP请求或应答,0x0800表示IP协议。该字段的值小于0x0600时表示以太网用户数据的长度字段,上层携带LLC-PDU;
数据字段:这是一个可变长度字段,用于携带上层传下来的数据;
帧校验FCS:以太网采用32位CRC冗余校验。校验范围是目的地址、源地址、长度/类型、数据字段。
2.IP数据报格式
3.ICMP回显请求和应答报文格式
网络测试程序 Ping就是利用ICMP的回显请求报文完成的,回显请求报文的类型是8,代码是0。ICMP回显请求报文格式如下:
四、实验步骤
1、画出拓扑图并配置各IP如下:
2、仿照实验八,自行配置路由表,使得两台PC可以互相ping通。
3、观察数据包进出每个设备时的变化,截屏记录,并回答思考题。
注意:
别忘打开路由器端口,特别是在图形界面上操作时
在路由器上可以ping通,PC还是ping不同,why?没有设置网关。
3.将模拟器调到模拟模式,在PC0的桌面上运行ping命令,ping PC1,点击Auto capture,观察ICMP协议过程。要了解协议的详细信息,可单击显示不同颜色的协议类型信息Info。从而看到OSI模型信息和各层PDU信息。
五、 思考问题
结合实验过程中的实验结果,回答下列问题:
1.IP数据包在从源主机出发到达目的主机的过程中,IP首部中的IP源地址和目的地址字段是否发生变化?
IP首部的IP地址并没有发生变化。
2.以太网数据帧中的MAC地址是否发生了变化?
MAC地址发生了变化
3.协议之间是怎样进行数据封装的?请结合TCP/IP模型或OSI模型说明本次实验中数据传输的过程。
- 应用层(Application Layer):
- 发送端:应用层负责生成应用层数据,并将其传递给传输层。例如,在HTTP中,这可能是一个HTTP请求。
- 接收端:应用层接收传输层的数据,然后将其传递给上层应用。
- 传输层(Transport Layer):
- 发送端:传输层负责将上层数据分割为适当的大小,管理数据的流动,并添加传输层的首部信息。在TCP中,这包括源端口、目标端口、序列号等。
- 接收端:传输层接收底层数据,去除传输层的首部,然后将其传递给上层。
- 网络层(Network Layer):
- 发送端:网络层添加网络层的首部,包括源IP地址和目标IP地址等。这个包含了数据从一个节点到另一个节点的路径信息。
- 接收端:网络层接收数据,去除网络层的首部,然后将其传递给传输层。
- 数据链路层(Data Link Layer):
- 发送端:数据链路层添加数据链路层的首部,通常包括物理地址(MAC地址)等信息。
- 接收端:数据链路层接收数据,去除数据链路层的首部,然后将其传递给网络层。
- 物理层(Physical Layer):
- 发送端:物理层将数据转化为比特流,通过物理媒体传输。
- 接收端:物理层接收比特流,然后将其传递给数据链路层。